1.对于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相关与不相关的判定标准,可参考以下答案:
(1)根据《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相关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4年第31号),在我国开展的药品注册相关临床试验,如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或其补充试验以及拟用于境外注册上市的临床试验等,药物临床试验个例不良事件相关性判定结果可采用五分法或两分法,五分法: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
(2)根据《药物临床试验 安全评价·广东共识》(2020年),国内常用的评判结果包括:七分法、六分法、五分法、二分法;七分法: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相关、待评价、无法评价/判断;六分法: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待评价、无法评价/判断。
为保证判断结果的客观性,给予研究者充分的判断空间,建议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中尽量采用七分法或五分法。
2.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相关性判定的特殊性在于:
根据《疫苗临床试验统计学指导原则》(2023年):安全性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征集性和非征集性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局部/全身(接种部位/非接种部位)不良反应、其他与疫苗无关的不良事件、单个症状(如体征、疾病、临床指标)、严重不良事件等。但对于征集性和非征集性不良事件的定义,在《疫苗临床试验统计学指导原则》(2023年)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征集性不良事件,是指发生在接种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征集期),在方案、病例报告表(CRF或eCRF)和日记卡中预先列出的事件,通常是试验疫苗接种后常见的预期不良事件。依据发生部位不同,征集AE可分为注射部位AE(也称为局部AE)和全身AE。非征集性不良事件是指除征集性不良事件以外的不良事件,也包括征集期后发生的与征集性不良事件名称相同的不良事件。
WHO、FDA及国外企业均引用了上述定义,我国NMPA在指南中并未采用征集或非征集AE术语。
3.征集性AE是否都是和疫苗接种相关的AE?
在疫苗临床试验中,通常将征集性局部AE视为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事件,对于征集性全身AE、非征集性AE,研究者需评估其与疫苗接种的因果关系。药品审评中心(CDE)的审评团队曾经发表文章,指出征集/非征集仅为收集安全性信息的具体实施方式,接种相关的不良事件。对于创新性疫苗,尤其是没有类似产品安全性信息可供参考者,建议慎重采用征集/非征集收集安全性信息的方式,应按照相同方式和要求同等对待和全面记录所有AE的信息,再行科学和严谨的判断其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1]。
参考文献:
[1]刘波, 王远征, 殷霄, 等.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考虑.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 54(3):245-249. http://www.pubhealth.org.cn/doc/file/2020/3/0253-9624-54-03-004s.pdf. (accessed 08 Nov, 2020)
回答日期:2024年07月27日